随着数量增加至21个,我国自贸试验区建设逐步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雁阵”。在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过程中,如何处理好与保税区、经开区等平台间的关系是人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自贸试验区的定位是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自首个自贸试验区挂牌之日起,“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以可复制可推广为基本要求”“高水平开放压力测试”等关键表述就伴其左右,从这些表述中,不难看出,自贸试验区和其他园区的区别:
在扩大开放方面,自贸试验区要进行开放压力测试,对外开放的程度最高,相比其他园区更有优势。
在深化改革方面,自贸试验区承担了比其他园区更多的国家先行先试的任务。
在战略定位方面,每个自贸试验区的总体方案都有明确规定,各自贸试验区还要主动对接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同时,自贸试验区在建设过程中,既要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的保税监管功能,也要发挥好经开区吸收外资、发展经济的功能。
正如自贸区港司司长唐文弘所言,部分自贸试验区的区域范围和相关园区有重叠,在实践过程中,可以较好地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有效提升市场主体的获得感,实现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一方面,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吸引了更多的市场主体,为位于自贸试验区内的相关园区带来更大的发展机会。另一方面,自贸试验区内的相关园区也承担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的改革任务,为自贸试验区贡献了许多的制度创新成果。
1+1>2,承载任务不同,发展重点各异,自贸试验区与其他园区间,有重叠,有互补,齐飞共进,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