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正逢中欧班列统一品牌五周年。6月22日,外交部发言人赵立坚表示,10年来,中欧班列为数万家中外企业带来商机,为沿线数亿民众送去实惠,开启了亚欧陆路运输新篇章,成为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桥梁和纽带。国家发展改革委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4万列,今年5月单月开行规模再创新高。
带动沿线形成开放新优势
位于成都的货物,通过中欧班列运到波兰,以波兰罗兹为枢纽,1~3天便可分拨至欧洲全境;位于成都的整机零配件,运输到波兰进行加工组装,配送至欧洲全境……近日,成都国际铁路班列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了这种通过中欧班列两端而形成的“双枢纽”模式。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模式带动成都适欧产业不断壮大、进出口贸易额年均增长120亿美元以上,成都在开放型经济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这并非个案,中欧班列已不止于贸易和运输工具,还带动着沿线各地加速形成开放新优势,对贸易、投资和产业的带动作用不断显现。
6月20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中欧班列专题协调机制召开的工作座谈会指出,中欧班列带动沿线通道经济快速发展,以及口岸经济、枢纽经济的繁荣发展,为内陆城市对外开放拓展了新空间,同时也加速了要素资源跨国流通,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提升了产品国际竞争力。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接受国际商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中欧班列已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新名片,这要归功于“一带一路”倡议。从本质上看,是“一带一路”倡议加速推动了欧亚大陆互联互通。在此背景下,沿线各国和国内沿线各地愈加重视并务实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其间,中欧班列发展积厚成势,成为开放型经济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增长点。
另外,在助力区域经济复苏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方面,西安、成都、义乌、郑州、乌鲁木齐、南宁等区域铁路部门近年来陆续开辟跨境班列运输新路线,联通中亚和欧洲,与周边国家实现国际铁路联运,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融入“一带一路”倡议,为各地立足国内大循环、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经济发展引擎再添力量。
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
首趟中欧班列自2011年3月从重庆发出至今,10年来,聚着开放能量的中欧班列网络越织越密,触角越伸越广。截至目前,中欧班列开行累计突破4万列,仅去年一年就突破“万列”大关,合计货值超过2000亿美元,打通73条运行线路,通达欧洲22个国家的160多个城市。中欧班列运输货品5万多种,涉及汽车整车、机械设备等53个门类,涵盖生产生活的多个方面。
王文表示,中欧班列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逐步到强的过程,主要有三大原因:一是“一带一路”建设向纵深不断发展,与沿线国家铁路等基础设施实现互联互通,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贸易投资往来日益密切,开放合作不断加深,为中欧班列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二是中国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第一货物贸易大国,是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影响力带动中欧班列的活力不断释放;三是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使陆运的竞争优势凸显。
5月28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宁吉喆带队赴新疆霍尔果斯开展中欧班列现场专题调研并召开座谈会。对于中欧班列下一步的发展,宁吉喆表示,要将中欧班列积累的“量”转化为今后发展的“势”,形成更加强劲的市场竞争力,而且要继续支持经贸合作与中欧班列发展深度融合。
专家认为,中欧班列对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仍需进一步增强,这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比如针对中欧班列本身的高效运营,以及园区建设、产业配套、交通规划、营商环境、国际合作等采取一揽子措施,化中欧班列的网络优势为各地尤其是中西部内陆地区的开放优势。